ARTICLE
17 August 2022

农业芯片再升级——生物育种4.0时代的投融资法律风险初探

AB
AnJie Broad Law Firm

Contributor

AnJie Law Firm is a full-service law firm providing commercial legal services on an international basis. Our highly experienced lawyers have substantive skills and serve a broad base of practice areas including insurance & reinsuran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titrust & competition, private equity, dispute resolution, mergers & acquisitions, capital markets, banking & finance,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and real estate.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世界种业已进入到"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
Chi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 print this article, all you need is to be registered or login on Mondaq.com.

引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世界种业已进入到"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利用生物育种技术可以提高粮食自给率、节约土地、提高饲料作物竞争力从而提高畜牧业竞争力。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把产品研发从以产量为核心转向优质、高效的多元化发展,是顺应粮食结构调整、满足市场对多元化品种需求的关键。 1

据IDTechEx Research,2031年植物生物技术育种产业整体规模有望达443亿美元。下游应用的需求和种子经济价值的增加将使市场持续强势扩张。新技术满足了增量的需求,加之政策的鼓励与资本的涌入,故相较于传统植物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和转基因育种将承载市场未来十年的新增量。由于转基因技术开发单一品种较基因编辑技术年限长、耗费资金多(前者通常需要10+年,以及1.36亿美金的投入;而后者只需要3+年,以及20+万美元的投入),因此基因编辑赛道能够吸纳更多企业的参与。 2

1222040a.jpg

(华兴报告:《生物育种:前沿生物技术改造下的新农业》)

本文关注生物育种这一前沿技术,探讨生物育种行业相关法律合规及投资风险点。

 

一、概述

1.定义

生物育种是指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主要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等,体现着当代生物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应用,是当今最前沿的科技门类之一。

生物育种产业链: 上游主要为育种研发机构,主要是种子研发;中游是种子培育与生产加工;下游是生物育种的应用领域。

 

2.发展历程

生物育种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发展: 3

1222040b.jpg

①1.0时代——原始育种

即人工驯化,人类根据经验积累和肉眼观察,选择发生基因自然变异的农业生物,再经过长期人工驯化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

②2.0时代——传统育种

兴盛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它主要是指利用杂交技术进行新品种的选育。它以孟德尔和摩尔根提出的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和交换定律为理论基础,通过人工杂交来实现株高、产量、品质、抗性等优良性状改良,培育生物新品种。

③3.0时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育种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重组DNA技术将抗病、抗虫、抗逆、提高产量、提高营养品质等功能基因转入受体生物中,获得稳定遗传的优异性状,结合常规育种培育新品种。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已知功能基因跨物种的定向高效转移,能够解决传统杂交育种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

④4.0时代——现代生物技术育种

集各种前沿技术大成, 4.0生物育种既包含育种3.0时代的转基因育种,还包括具有代表性的新一代技术,如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4.0时代的生物育种体现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等多种前沿科学的交叉融合,旨在培育出具有革命性、颠覆性、实用性的重大品种。

 

3.发展现状

全球种业呈现出中、美、德三足鼎立的情况。根据最新国际种业公司排名,中国有两家公司进入世界前十,分别是先正达集团和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隆平高科)。目前领跑的依然是德国拜耳集团和科迪华,两大公司在转基因作物与现代生物技术领域拥有绝对优势。 4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是种业大国,但并非种业强国。我国的种子行业发展起步晚、时间短、技术相对落后,市场集中度低,排名前十的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不足20%。

当前,我国存在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两条技术路线。其中,常规育种仍占据主导,依赖于育种专家的经验和机遇,存在较大的不可测性。因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发展生物育种是我国避免被国际种业巨头"卡脖子",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生物育种产业专利导航研究成果》报告,当前全球生物育种领域专利申请量呈上升态势,近十年来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 通过检索世界范围生物育种相关的66.2万件专利申请,专利申请量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日本。其中,中国专利申请17.2万件,申请量排名第一,占专利申请总量的27%。 5

 

4.发展短板

①关键技术原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中国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和人工智能育种等新兴交叉领域技术研发方面短板明显: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重大突破性的理论和方法,关键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水平相对较低,国际竞争力优势相对较弱。 6

产研结合度低,在应用方面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

我国生物育种的研发仍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科研目的性强,总体偏于"小作坊"式的研究。一个小团队往往要负责育种的全过程,力量分散、育种周期长,与国际先进的流水线式育种体系相比,在效率、资源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此外,企业的参与性不强,往往造成研发出来的成果商业化应用受阻,这反过来又影响到研发单位的积极性与投入力度,进而影响到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7

 

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1.中国

①政策支持

日期

名称

内容

2000年12月1日

《种子法》(已被修改)

允许民营种业企业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垄断经营种子的局面。

2011年4月

国务院8号文《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确立种业企业成为育种创新主体的地位。

2020年7月

"十四五"规划

"生物育种"被列为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八大前沿领域之一。

2020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明确提出"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同时指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2021年2月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鼓励农业转基因生物原始创新和规范生物材料转移转让转育的通知》

鼓励原始创新,支持高水平研究,支持从事新基因、新性状、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性强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活动。这为生物育种指明了方向:额外注重新基因的挖掘和新技术的开发。

2021年2月

中央一号文件

再次强调,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2021年7月

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

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2021年9月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

提出要"围绕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优良植物新品种,提高授权品种质量"。

2021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重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2021年12月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再次强调"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1年12月

农业农村部编制印发《"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启动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转基因大豆产业化应用"。

2022年1月

《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

进一步为生物育种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应用和安全管理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

2022年2月11日

国务院正式发布《"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要求"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2022年3月1日

新《种子法》实施

强化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2000年12月1日,《种子法》施行,允许民营种业企业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垄断经营种子的局面。

2011年4月,国务院8号文《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出台,确立种业企业成为育种创新主体的地位。

"十四五"规划中,"生物育种"被列为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八大前沿领域之一。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同时指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2021年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鼓励农业转基因生物原始创新和规范生物材料转移转让转育的通知》,鼓励原始创新,支持高水平研究,支持从事新基因、新性状、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性强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研发活动。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2021年9月,《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围绕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优良植物新品种,提高授权品种质量"。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1年12月末,农业农村部编制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启动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转基因大豆产业化应用"。

2022年1月24日,农业农村部颁布了《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完善了产业化政策基础,标志基因编辑产业化重大进展:该指南的出台进一步为生物育种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应用和安全管理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

2022年2月1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要求"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2022年3月1日,新《种子法》实施,强化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Click here to continue reading...

Footnotes

1. 龚斌磊:解读中国生物育种发展现状,http://www.mtc.zju.edu.cn/2022/0720/c57732a2605145/page.htm

2. 华兴报告:《生物育种:前沿生物技术改造下的新农业》

3. 黄耀辉 焦悦 吴小智 叶纪明:《生物育种对种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22,45(03)

4. 吴苡婷:《抑制还是推动?扫描加速发展的产业——生物育种技术助力农业自强系列报道(四)》,《上海科技报》2022年7月

5. 环球时报:《研究与应用并重,生物育种才能避免被"卡脖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409883345386189&wfr=spider&for=pc

6. 中外生物育种存在三大差距,专家建议打造"种业航母" (baidu.co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241529856977285&wfr=spider&for=pc

7. 罗中云:研究与应用并重,生物育种才能避免被"卡脖子",环球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414835383474325&wfr=spider&for=pc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general guide to the subject matter. Specialist advice should be sought about your specific circumstances.

We operate a free-to-view policy, asking only that you register in order to read all of our content. Please login or register to view the rest of this article.

Mondaq uses cookies on this website. By using our web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 as set out in our Privacy Policy.

Learn More